初期神学的异端以及教会的应对措施
王会忠
历史上没有哪一种宗教像基督教哪样重视正统的教义,也很少有其它宗教像基督教衍生出那么多有关信仰的争论。历代教会所争论的问题,实在不胜枚举,我们回顾教会历史,确实很难找到一条教义是没有经过争论而被信徒普遍所接受的。一直以来教会都期望“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辩”(犹3)。然而什么是真道呢?怎样分辨正统和异端?在神学教义发展的过程中,异端的兴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几个有关的概念
本文中有几个相关因而容易相混的词语,因此有必要作出界定性的说明。
1、异端:同正统相对而言,指一种危害信仰基础及教会合一的教义或持这种教义的党派。异端是正统的旁支,歪曲了圣经及使徒遗传。
2、正统:指所持的教训既正确有符合传统者。一般认为正统是一套定型不变的教义,它比异端来得早。
3、裂教:指在教义上没有谬误(不同于异端),但在教会组织上脱离统一的教会,另立一派,与近代基督教新教中的“宗派”也不同。本文的裂教特指古代教会的诺洼天派,多纳徒派。
4、异教:基督教之外的其它宗教。
5、邪教:不仅教义有错误,而且对社会、对人的生命都有危害。
二、早期异端、裂教及代表人物
初期教会对许多神学问题的探讨,尚在襁褓阶段,还未有明确的共识。异端与正统也有重叠的地方,有时难以清楚划分两者之间的分界。以下简单介绍早期教会中出现的一些主要异端和裂教。
1、伊便尼主义
属于犹太基督教的一支,坚持遵守犹太律法为得救的条件。该派两大主张是:(1)耶稣基督只是先知,而非神子;否认耶稣为童贞女所生,强调耶稣只是蒙大恩的常人。(2)认为保罗书信都不正确,因为保罗背叛了摩西的律法。该派只接受马太福音,信奉千禧年主义,是律法和早期诺斯底主义的混合物。信从者不多,对主流基督教影响不大,到第二世纪时逐渐消亡。
2、诺斯底主义:
在第二、三世纪,教会所面对最大的异端势力是来自诺斯底主义。近代学者对诺斯底主义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哈拿克明言,这主义是基督教希腊化的一种极端表现,诺斯底派是“第一世纪的神学家,率先为基督教构建系统化的教义。他们设法把基督教吸纳在希腊文化里,又将希腊文化吸纳在基督教之内。”布特曼认为,诺斯底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在教会之外,它是一种混合主义,反映当时多种流行的宗教哲学思潮;它影响基督教的发展,也同时受基督教影响。桂士倍(G.Quispel)认为,诺斯底主义是一个世界性宗教,其中结合了基督教信仰、巴比伦的占星术、埃及的神秘宗教、希腊思想等共治一炉。“诺斯底主义减去了基督教,仍是诺斯底主义。”这样看来,诺斯底主义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世俗主义混合物,只在外表加添了基督教的色彩,这些掩饰迷惑了不少信徒,使诺斯底主义成为初期教会的第一号敌人。
新约时代诺斯底主义已渗入教会中,保罗对歌罗西的弟兄姊妹说:“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2:8)。保罗劝阻歌罗西教会不要“敬拜天使”因敬拜天使不是犹太人的传统,而是异教的作为。保罗嘱咐提摩太“躲避世俗的虚谈和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这学问就是诺斯底主义所向往的灵知(或灵智)。
使徒行传第八章记载一名叫西门的人,他:“行邪术,妄自尊大”撒马利亚人称他为“神的大能者”。这个西门后来也信耶稣并受洗。教父爱任纽认为“一切的异端都是从他开始。”
二世纪,诺斯底主义蔓延非常广,不同的派别巩固自己的实力,鼓吹自己的主张。诺斯底主义虽然有不同的派别,但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探索宇宙人生的真际,使人能领受这宇宙真际的灵知,洞悉自己的根源及命运,从而获得救恩。诺斯底主义对初期神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今将主要的内容作综合性的讨论。
(1)、启示观:诺斯底主义强调灵知(或灵智),灵知的传承出自神明的启示,而这启示并非一般人可领受的,只有少数特殊人士才能体会它的奥秘。诺斯底主义承认大公教会所用的新约圣经是基督向几位蒙召的门徒启示写成的。照样,基督在复活以后升天以前的日子里,私下对一些诺斯底领袖说出他的话。这些秘密的言语是开启真理的钥匙,使人真正明了基督的教训,其价值远胜大公教会的新约经卷。诺斯底派认为这“秘传的传统”是在使徒传统之上。他们又指出,真理并不是籍着写下的文献传达的,而是籍生命的话传扬的。所以诺斯底派强调秘传的灵知。透过这种秘传,诺斯底派自认是新约释经的权威,惟有他们能正确诠释新约的灵意。瓦伦提努派为约翰福音及保罗书信撰写注释,可一说是初期教会最早的释经家之一。
(2)宇宙观:诺斯底主义是彻底的善恶二元论,属物质的世界根本是败坏邪恶的,它与属灵的世界之间存着无限的鸿沟。物质世界并不是来自那位圣善的上帝,它的创造是远古时天上神明堕落后的结果,是一些次等的神明的作为。而上帝是一位绝对独一的、超越的不可知者,他是隔离的存有,与天使和尘世完全分开。他并不是世界的创造主,与世界的运作无关。
(3)人性观:诺斯底主义相信灵、魂、体所构成的人是小宇宙,与神灵界和地界所构成的大宇宙相对应,这种想法导致人类三分法。一是属物质的人,他们受世间的忧虑和情欲所困,面临死亡的命运;此等人是在救恩之外,因为物质本身是腐败的。二是属魂的人,他们胜过第一类人,是一般教会的信徒;因受制于邪恶的天使及世俗的潮流,他们需要一番挣扎,才有得救的希望。三是属灵的,他们从物质的束缚中获释,并且破解了黑暗的权势,回归上帝的家乡。他们又将救恩之道传给属魂的人。
(4)救赎观:诺斯底主义是一个强调救赎的宗教,它所讲的救法并不是靠神的恩典和信心,乃是透过某些秘传的灵知。救恩不是属物质的,也不是属魂的,乃是属灵的。既然救恩是籍灵知而得,这知识必须要传扬开来。在救赎的事工上,上帝差谴了一位救主从诸天降临人间,协助完成这项回归的使命。
但是,诺斯底主义否定基督人性的真实,因为物质是邪恶的,是不能救赎的。耶稣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与常人一样,不过比常人聪颖。当他接受洗礼时,基督如鸽子降临在他身上。后来耶稣受难时,基督便离开了他,因为基督是属灵的,不能受苦。这种基督论彻底将历史的耶稣及神圣的基督分割,否定了道成肉身,无疑是一种幻影论。
(5)道德观:诺斯底的道德观是直接从人性观推展出来。属魂的人若要得救,必须有良好的行为及信心,他们既然得不到完备的知识,那么善行就成为救恩的先决条件。所以灵智者鼓励属魂的信徒努力行善,禁戒情欲。
至于属灵人,他们得救并不因行为,乃因他们有属灵的本质,他们所向往的就是在神圣光照的指引下过生活。属灵人有两种道德主张:一是主张禁欲,放弃世上任何宴乐,追求灵知的生活。另一派主张纵欲,抛弃一切道德标准,甚至故意败坏身体,以求灵命增长,各种情欲的行为,对属灵人都是小事,他可随着灵知的引导,任意妄为。这一派的信徒数目比前一派多,他们生活放荡,却自以为是。爱任纽申诉他们说:“像金藏于污秽中不失其美,还保存其本质,污秽不能损害金,所以他们说,即使浸淫在物质中,他们亦不会受任何损害,也不会失去属灵的本质。所以头脑中间最完美的人,不怕任何圣经中所禁止的事。”他们贬抑婚姻生活及正常的男女关系,却公开从事淫乱的勾当。
从上述讨论来看,诺斯底主义与基督教信仰,虽然表面上相似,但本质上大相迳。这主义敌视物质,所以否定了被造世界的价值及人类生存的意义,现今的世界仿佛人间的地狱。它漠视历史,倾向无边的主观想象。它不重视道成肉身,这样便推翻了救恩的真实性,灵知成为一小撮人的专利,故此缩窄了救赎的范围。
3、马吉安主义
在早期教父的心目中,另一个与诺斯底主义有同等破坏性的异端,就是马吉安主义。这异端与诺斯底主义小同大异;诺斯底主义将外间的哲学、宗教理论加入基督教里面,而马吉安却把基督教的信仰删减。马吉安主义的至终问题在于它的圣经观,正如特土良说:“马吉安独特而主要的工作,是把律法和福音分割。”换言之,他把圣经的连贯性及合一性拆毁了。
马吉安生平:生于黑海岸本都的锡诺普(Sinope),住在彭多,父亲是那里的主教。马吉安曾是黑海一带的富有商人,热心教会事工,曾在罗马居住。144年,他被罗马教会割除教籍,他的教义受到申斥。于是他创办教会,与当时大公教会对立。
马吉安主义的影响:游士丁指出,从不同的民族中,都有不少的人跟随这异端;特土良形容他们教会的增长如“黄蜂筑巢”。第二、三世纪的教父,针对马吉安主义而写下许多辩道作品,显示这运动的流传范围甚广,影响颇大。当时有人传说,在将来的天国里,保罗坐在基督的右边,马吉安坐在左边。
圣经观:马吉安蔑视旧约圣经的地位,不相信旧约是上帝所默示的书,并认为其价值远在新约圣经之下;旧约并非要成全,乃是要被废掉。这种彻底排斥旧约的态度是马吉安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旧约里有不少矛盾的记载:十诫不准人雕刻偶像,但摩西做了铜蛇;在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然而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抬着约柜绕行耶利哥城七次。新旧约之间有许多冲突之处,无法协调:律法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基督拼弃了这教训;在旧约离婚和多妻是容许的,不过在新约里,两者都被禁止;旧约所预言的弥塞亚,并没有死在十字架上,大卫的后裔就是所罗门,而不是新约的基督。马吉安只用字义释经法诠释旧约,放弃预表和预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拼弃旧约的权威。
没有旧约,神学的基础如何建立?马吉安定立了新约的正典书卷,他接受保罗十卷书信,作为神学的蓝本,按次序包括加拉太书、哥林多前后书、罗马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腓立比书和腓利门书,在福音书方面,马吉安认为只有路加福音是纯正的,没有犹太人的成分。这样,十卷保罗书信和路加福音,构成了马吉安的圣经正典,这对新约正典的形成及初期神学教义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马吉安籍此圣经正典,解决了旧约的问题,为初期神学提供一个似是而非的基础。
新旧约的关系(或马吉安的上帝观):在神学上,新约与旧约有什么关系?这是神学初兴之际,教父亟须探讨的题目,为要说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异同。马氏提出二神观来区别新旧两约。他认为旧约的神耶和华是一位凶恶的神,他是战场上的大能者,以公义管理他创造的世界,也使痛苦灾难降临人间。马吉安同时采用“邪恶”和“公义”描写这位旧约的神。在马吉安之前,另一个异端家克尔多(Cerdo)亦提出二神观的主张:“律法和先知所宣告的神,并不是我们主耶稣的父。前者是人所知道的,后者是不知道的;一位是公义的,而另一位是仁慈的。” 马吉安可能受到克尔多的影响,认为旧约的神也有公义的一面。在另一方面,新约记载的神比较明显,他是一位温柔、良善、施恩的主,他的属性与旧约的神对立。旧约的神在被造的世界里,显出他的作为,但那真正的神,在耶稣降世之前,却隐藏起来,不为人所认识,他虽然没有从开始或籍着创造展现自己,但在基督里向人启示。
这种二神观拆毁了上帝的合一性,但为马吉安解决了罪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建立救恩的根基。基督教的一神观必须正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但人类社会有许多罪恶、灾难、疾病和痛苦?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因此马吉安认为,旧约的神就是邪恶的源头,他要对世上的罪恶负责。在现今败坏的世代中,人类的救赎是极为迫切的问题,基督降临赐下救恩,表明上帝无限的爱,使人的灵魂,从这被创造者掌管、又被魔鬼控制的世界中获释,基督拼弃了掌权者的一切作为。无疑恩典与旧约律法的公义是对立的,这福音是完全崭新的信息,在犹太教的信息中没有提及。
基督论:幻影说
总之,马吉安主义对初期神学是一种刺激。律法和福音的分割所产生的二神观和基督论,是大公教会无法赞同的。针对马吉安运动,大公教会对旧约的权威问题详加反省,并对新约正典的问题,加速了研究的步伐。
4、孟他努派
历史上对孟他努派的评说
历来学者们对初期教会的这一个派别都持有不同观感。有人分析认为,使徒时代的教会重视圣灵的活动,并不关注教会组织和职分,灵恩与教会教牧的等级、职次是对立的;到了二世纪中叶,教会生活每况愈下,唯理主义渗入教会里面,取代了宗教的经验,教会的组织和形式取代了圣灵的工作,教会与世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会纪律松弛,时代先知的信息,说方言等圣灵的恩赐不再见于教会之中,孟他努主义是对以上趋势的批判,孟他努主义是一种复兴,因为它重新的将圣灵的工作引进教会当中。
然而,这种分析实欠妥善,孟他努主义的出现,是对大公教会的一种反动。其信仰上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主观的感受,甚至捏造圣灵的教训,误导教会。孟他努派以垄断灵恩的姿态出现,放弃习惯常用的事奉渠道,开创新的事奉方式,令教会的领袖感到尴尬,难以接受这种极端的做法。
孟他努原来是一个异教的祭司,于公元155年前后信奉了基督教接受洗礼,大约于172年开始在小亚细亚西部的弗吕家省热心的传道,他本着世界末日为期已近的信念,加上一般先知的热诚,起来宣布自己大受圣灵感动,是圣灵的出口,直接传扬上帝的启示。他热切地为当时沉静的教会改革,他的宗教热诚令人钦佩,以致当时的信徒群起效法。但是却因偏执,凭主观的解经逾越了圣经启示的范围,终于招致大公教会的定罪。
思想主张
①重视说新预言,且说预言的方式特别。事实上,预言的恩赐在大公教会中并没有消失,大公教会所获得的异象和启示,超过孟他努运动所得的。但是孟他努派说预言与传统的方式不同,他们常在睡眠、迷醉或狂喜的状态中说,并采用彼得在变像山上的经历“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路9:33)作根据,来解释预言内容的贫乏。这是大公教会所不容许的,教父并没有否认预言是超自然的表现,但指出孟他努派的预言,不是来自圣灵的感动,而是魔鬼的作为。
②强调末世论:当时许多传统教会对基督复临的盼望日趋暗淡,信徒缺乏这方面的激励,多数人关心的是当前的实际问题,也有信徒道德生活随波逐流,倾向世俗。相反,孟他努主义扬言世界末期己近,新耶路撒冷将建立在弗吕家的帕培撒(Pepuza),信徒应该前往等候。基督将在那里降临,作王掌权一千年,这种千喜年主义在当时小亚西亚一带的教会,颇受欢迎。
③提倡严格的道德生活:由于世界末期已近,他们主张过着节制、苦修、禁食、守独身的生活,以待主临。当时,这种严禁的生活方式很有吸引力。
④反对圣职制度,强调圣灵在信徒身上的感动,好象摆出一种宗教的民主,迎合信徒的心理需要。容许妇女站在领导岗位,也是一项创新的行动,随从孟他努的两位女先知帕斯加(Prisca)和马克西米拉(Maximilla),均自称被圣灵感召,代表启示的最高阶段,马克西米拉说:“在我之后,再没有先知的预言。”
(5)错误之处
①提倡不同的信仰基础:除圣经外,他们还把信仰的基础建立在圣灵不断的感动说话之上,这样不仅危害教会的发展,也导致教会分裂。孟他努派的先知声称,他们受圣灵感动说话。这些具有权威性的宣告,可能不胜枚举,数之不尽。
②孟他努是神灵的化身。第二世纪时期,三位一体的教义尚未建立,教父对圣灵在神格中的角色了解不多。孟他努扬言自己就是圣灵的化身,这是错的。但孟他努主义刺激大公教会在圣灵的问题上作出反省。特土良教父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关注父和子的角色,而忽略了圣灵,但他后期加入孟他努派后,增加了对圣灵的体验,从而扶助他肯定圣灵在神格中的地位,确立三位一体的教义。
③提出了超出圣经范围的启示。孟他努派的启示来自圣灵不停息的预言,这信念与大公教会的信仰根据截然不同。爱任纽提出‘使徒性原则’作为判断的标准,来界定圣灵工作的范围。希坡律陀针对圣灵启示的问题,提出一个日后被大公教会接纳的答案。一方面希坡律陀认为主再临之日虽延迟,但这是将来必成的事;另一方面,他指出圣灵籍着先知所说的预言,是先前说的,以后使徒约翰的启示录为最后一卷记载,一切在约翰以后来的,都不能拥有同等的权威。这样大公教会对圣灵的作为,有了新的鉴别标准,不让孟他努派随意宣告圣灵的临在。
就圣灵工作的问题教会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原则,使徒时代就是圣灵工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作为在当时和后代是不同的,不但是程度上的分别,更是本质上的分别。
5、诺瓦天派与多纳徒派
诺瓦天派是从罗马教会分裂出来的一个纯洁小群。他们的创立人诺瓦天(Novatian),主后251年的主教选举中失败后,建立了一个对立的教会。当时两派在选举中的主要争论是怎样对待那些在迫害期间背道了的基督徒。
原来在罗马疯狂的迫害中,许多基督徒宁愿殉道也不肯背弃基督去接受假神。可是有些基督徒则在苛刑与压力之下放弃了信仰。还有人托信奉异教的邻居代他们献祭,或是从同情他们的官员那里取得假证书。有的基督徒走的是相反的路,虽然没有谁强迫他们,教会领袖也反对,他们却寻找殉道的机会。每次迫害浪潮之后,教会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处理那些在迫害压力下背道而现在忏悔的人。
罗马主教贾理笃(Callistus)是一个比较稳健的领袖,他从保罗书信和耶稣所讲亡羊与浪子回头的比喻中寻找根据,提出只要罪人犯罪后肯诚心悔悟,任何罪行都可以得到饶恕。他的见解为教会中广大的群众所接受,但在德修迫害期间,受到罗马教会长老诺瓦天的坚决反对。当时主教选举中,比较宽大的高乃略(Cornelius)被选为罗马主教;但是也有少数人在选举中支持诺瓦天,还要求不让那些在压力之下变节的人再回教会。诺瓦天为了这个问题从教会分裂出去,另树一帜,建立了小教会网,自称纯洁派,以别于其它教会。他们认为其它教会因为包容罪人已被污秽,参加诺瓦天派的人必须重新受洗。他们并派谴其它分裂者前往非洲、小亚细亚和别的地方出任主教。
戴克理先迫害之后,北非也出现了类似的分裂运动。这里的争论搀杂着人事纠纷和不纯的动机。迦太基教会有个主教,他的圣职是由另一位主教授予的;这个主教据说曾把圣经交出来让警察没收,因之教会中立场比较严峻的份子认为他的声誉已败,不可收拾;于是选出了一位对立的主教。这个主教职位后来由多纳徒继任,多纳徒派用的就是他的名字。
争论的结果确定了一个原则,这就是给人施洗与授圣职,靠的不是授予人的道德品格,而是完全靠基督和圣灵的权能。当时的一个办法是,只要能提出忏悔的证据,暂时背离信仰的人人可以重返教会。
三、古代公教会对异端的反应以及采取的措施
基督教是一个非常重视正统教义的宗教,然而在古代教会中出现了许多的异端,主要有诺斯底主义,马吉安主义,孟他努主义,这些异端对初期教会的破坏非常大。许多教父都同各种异端派别进行了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教会进一步发展壮大,教会对异端的响应以及采取的措施带来积极的后果,主要有如下几点。
(1)注重使徒统绪,加强教会组织和主教的权威,
当时一些教会领袖晓得问题的焦点所在,他们从最初的使徒时代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使徒传统教训作为信仰的标准。爱任纽在驳斥诺斯底主义时指出,大公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因为大公教会的信仰与圣经吻合,并以众使徒所教导的信仰准则为依据。爱任纽断言,在各福音书中都找不到诺斯底派的观点,诺斯底派主张除了公开的福音书外,还有密传的灵知,诺斯底派是其继承人。爱任纽争辩说:“如果有这种秘传,使徒们即使不传给普通信徒,也必传给选做继承人管理教会的那些人。在使徒建立的教会中,使徒的教训都完整地保存下来,又由一代代主教们可靠的传下来。”
居普良断言,大公教会之外没有救恩,也没有基督教。无论何人离开了基督的教会,他不再是基督徒,乃是外邦人,是敌人。谁没有教会作为母亲,就不能有上帝作为天父。分离自立的教会,并不是真正的教会。如何确保合一的见证?居普良指出,地方主教的设立,就是教会合一的基本原则。教会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一位圣灵;在地方教会中只有一位主教。教会之所以分裂,是由于未能认定这一点。主教在教会里,而教会又是在主教里。凡没有与主教相交的人,就是在教会之外了。主教拥有使徒的地位,因他们是使徒的继承者,并蒙主选召承当职责。
经过异端的侵扰,过去相当松散的基督教组织现在紧密地结合为一体,拥有公认的教会领袖。
(2)新约正典的形成
新约正典的制定除了教会内部的需要外,也受当时发生的神学争辩所影响。诺斯底思想把创造和救赎分开,以所谓的灵知取代大公教会的正统信仰。马吉安主义打断律法和福音的关系,从而拆毁了旧约与新约的连贯性。孟他努主义过分强调主观的感觉,甚至捏造圣灵的教训,误导教会。这三种异端均围绕着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启示的范围,上帝在旧约时代籍众先知说话,在新约时代籍众使徒说话,这启示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上帝的启示有一定的范围。马吉安主义的范围太窄,孟他努主义的范围太宽,而诺斯底主义没有范围可言。希坡律陀指出圣灵籍着先知所说的预言,是先前说的,以使徒约翰的启示录为最后一卷的记载,一切在约翰以后来的,都不能拥有同等权威。
新约正典的制定为上帝的启示定下范围。旧约与二十七卷新约合成大公教会的圣经。新约是上帝在旧约之后的延续启示并且成全了旧约的律法和先知的预言。同一位上帝在两约中对人说话。正如奥古斯丁所说“新约在旧约里隐藏,旧约在新约中彰显。”
(3)信仰准则和信经的制定
大公教会从使徒领受的信仰有什么内容?不少教父指出信仰准则是使徒传统的主要部分,是历代主教所持守并传达下来的,是教会教义纲领。最早提出信仰准则的教父是爱任纽,他以此厘定正统信仰的基本内容。特土良,奥利金等教父都提出信仰准则。在这基础上教会制定出了信经,信经的制定澄清了正统信仰的立场,同时反对了异端邪说。
总之,古代教会的许多教父都同各种异端派别进行了斗争,他们为捍卫基督教正统强调上帝的创造、保守和救赎;反对灵肉二元对立;坚持基督是道成肉身,相信肉体复活。通过与各种异端的斗争,基督教辩道、护教神学进一步发展,教会更加壮大。
参考书目:
1、林荣洪著《基督教神学发展史1初期教会》中国神学研究院 宣道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再版
2、赵志廉著《基督教简史》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委员会一九八九年六月 P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