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Dir/jpg/20231128/1701152120590.jpg
神学漫谈
耶稣的神性与人性的教义是如何被确立
日期:2018-04-25    文章来源:王会忠    我要分享

基督论是探讨耶稣的神性与人性的重要神学课题。道成肉身是一个极大的奥秘,神和人之间是两种不同的意识,不同的经验,怎样在耶稣身上结合呢?耶稣是神,他是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神?他的神性是否只是上帝在他身上的一种力量,一种作为?耶稣是人,那么他的人性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他是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人呢?他还有人的灵魂?还有人的喜、怒、哀、乐吗?为什么只有耶稣能够拯救人类?为什么只有耶稣是神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在这些问题上产生许许多多的争论。

基督教思想史学家认为,在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问题上,有450多年的争论时期,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以及《尼西亚信经》肯定了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神性的教义是是符合圣经教导的,是正确的。又经过将近100年的争论,前后有阿波利拿留主义、聂斯脱利主义、优迪克主义等异端思想,最终导致了451年的迦尔西顿公会议对基督论作出界定,肯定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神性完全人性的教导是全备的福音,是圣经所启示的。

本文将从神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按时间顺序探讨这一神学课题争论的整个过程。以期对今天的教会有些启发。

一、 旧约所预言的耶稣基督

圣经是神学的来源与依据,旧约圣经是对新约圣经的预言,新约则是对旧约的应验。而对耶稣的神性与人性的预言最为清楚的旧约圣经是《以赛亚书》与《弥迦书》,这两卷书的写作时间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先知书,以赛亚先知预言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赛七14)“童女怀孕”预示着耶稣将有人性;“以马内利”的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说明耶稣具有神性。耶稣降生来到世间,神有形有体的与人同在,所以圣经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先知以赛亚又预言说“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则说明了耶稣的人性。“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则预言了耶稣的神性。”

先知弥迦则指着耶稣降生之地伯利恒说:“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说明了耶稣的人性。“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弥五2)””则预言了耶稣的神性。

 

第一世纪的基督论

耶稣在世三年半,公元纪年的开始就由他而来,从他降生、成长、生活、布道等可以见到他的人性与神性。

耶稣的人性:耶稣有一个正常人的身体, 从生理上讲,他的血肉之体是从马利亚而出的,其成份、构造跟我们所有的人类是一样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感觉与一般人也没有差别。他走路若走多了,会觉得困乏(约四6),在十字架上时他说:「我渴了」(约十九28);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当他感觉饿了,便到无花果树上找果子(太廿一18~19),兵丁用枪礼他肋旁时,就有血和水流出来(约十九34)。这些都足以证明耶稣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

耶稣的神性:耶稣所行的神迹,这些神迹的本身就是耶稣基督神性的证明。因为这些事都超出了自然的规律,并非一般人所能作的;证明耶稣有超自然的能力,而最大的神迹,就是他自己从死里复活,胜过死亡和阴间,清楚证明他是神的儿子,生命的主宰。耶稣直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在约翰福音十六章,耶稣向神祷告说:“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十六5)
    使徒时代教会对耶稣基督的认识,大致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耶稣是主,是旧约所预言弥赛亚,人若想进天国,必须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基督与上帝同等,享有创世之前的荣耀,为了拯救世人的缘故,道成肉身,取了奴仆的样式(腓2:2—11)。这是一首初期的诗歌,内容反映当时信徒对基督的体认。

耶稣基督有属地和属天的双重身份,即神人二性,如保罗说:“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身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3—4)。

 

三、第二世纪的基督论

一世纪到二世纪前期的基督徒群体主要是犹太人,教会籍着使徒的遗训,信仰的准则和教会的传统,建立他们信仰的基础。他们承认救主只有一位,就是耶稣基督。新约圣经无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帮助后人对基督论的问题进行神学上的反醒,但同时亦掀起不少异端的思潮,刺激教会领袖从事护教辩道的工作。

在基督论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异端。第一种是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的以便尼主义和嗣子论;第二种是否认耶稣基督的人性的幻影论。

二世纪中后期的基督徒群体已经从犹太人转换为希腊人、罗马人,在希腊文化影响下,教会内兴起了一群护教士,对道成肉身的问题,提出了逻格斯(道)的基督论,也称之为“道种论”。他们认为,希腊哲学中的逻格斯是神的理性,居于上帝之内,这逻格斯就是先在的基督,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护教士游士丁。他提出的思想以便于沟通希腊文化与基督信仰,逻格斯是上帝的儿子,从父而生,为要籍着他创造万有。父上帝透过他在旧约时代向先贤显现,并在末后的日子,逻格斯在耶稣身上成人,由童女而生。

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二世纪的探讨是一个过渡时期,连接使徒时代及对基督论有较积极贡献的第三世纪。

 

四、第三世纪时的基督论

第三世纪教会领袖开始对圣经的启示作深层的分析,并对当时的异端思潮彻底回应,一个比较成熟的基督论分别在东、西方教会出现,特土良和奥利金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神学家,他们的主张对日后的教父有不少的启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的教义被两位教父所论证和教导。

 

五、第四世纪的两个学派的争论

   第四世纪耶稣具有完全的神性的教义通过325年尼西亚会议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又通过《尼西亚信经》加以确立。但是究竟道成肉身的基督有没有人的灵魂?他的神性和人性是怎样结合的?林荣洪教授认为这些问题在四世纪时,与流行的两派哲学分别接触,形成两种不同的神学架构,而结果就是两种内容不同的基督论即“道——肉”基督论与“道——人”基督论。根据林荣洪教授的论述现简要介绍如下:

亚历山大学派的“道——肉”基督论

亚历山大学派接纳柏拉图的哲学为前提,主张上帝是绝对超越的、不变的,世界是相对的、变动的。人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并由灵魂所操纵,然而灵魂常受到物质身体不良的影响。按照这些观点,在道成肉身的过程中,道不但不会改变,并且取代人灵魂的地位,以致基督再没有人的灵魂,道与肉身有了本质的联合;而道成为基督人性的中枢。

在第四世纪,亚流的争论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众教父都关心三位一体的疑难,一时无暇探讨有关基督灵魂的问题。事实上,亚流主义的异端与代表正统的亚他那修在基督论上都走“道—肉”基督论的路线,即强调基督的神性而弱化基督的人性。这种异端的代表人物为阿波里那留。

阿波里那留(Apollinaris,约310——约390),老底嘉主教,是亚他那修的朋友及助手。他激烈反对亚流主义是对的,但他只强调耶稣的神性则是错误的。他否定基督具有人的灵魂,主张在基督身上,逻格斯完全取代了基督的人魂,成为“神的魂”,后又称基督具有上帝的灵和魂,所谓成为人仅指取了人体,所以没有完全的人性,因为基督是“神成肉身”,是“背负肉身的神”或“女人所生的神”,只有“一个本性,由无痛感的神性和有感的肉体组成”。

这种过分强调基督的神性以致不惜否认其完全人性的观点,历史曾多次遭到斥责。批评他的人认为,这种基督论不能满足救赎的基本条件,理由是道没有与一个魂结合,人的救恩便没有达成;当初亚当的魂最先违背了诫命,因此救赎主非有人的灵魂不可。

 

阿提安学派“道——人”基督论

在“道—肉”基督论之外的另一主流思想,就是“道—人”基督论。支持这种神学架构的,许多是安提阿学派的人,他们受到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熏陶,认为世界是认识神的途径。“道—人”基督论者认为,只有籍着为人的耶稣认识上帝的道。这派基督论承认基督有人的 灵魂,并且重视灵魂在他身上的运作,例如他人性的成长和发展。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欧斯达丢(Eustathius), 戴阿多诺(Diodore  of  Tarsus) 和摩普绥提亚的狄奥多诺(Theodore of  Mopsustia)。他们主张基督有整全的人性,曾受饥饿及忧伤之苦,“他取的不仅是身体,而是整全的人性,由身体和不朽的、理性的灵魂组成。他为我们的救恩取了这样的人性,并籍此拯救我们的生命”。人的灵魂乃是基督肉身生命的中枢,就在这里他成功了救赎的工作。

 

五、第五世纪基督论的争议

   从第四世纪起到451年的迦克敦会议,基督的二性争执不下,产生许多神学纠纷,再加上教会内人事关系的冲突,于是造成了初期教会不少的悲剧。按时间顺序争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聂斯脱利与奚利尔的争论。他们俩在第五世纪的争论,仍然是延续安提阿学派与亚历山大学派的争论,聂斯托利428年由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主教,是安提阿学派的代表。希利尔(Cyril,又译西里尔、奚利尔、区利罗)亚历山大主教是亚历山大学派的代表。

五世纪亚历山大主教奚利尔野心勃勃,意欲伸张亚历山大的教权,素常对君士坦丁堡怀有嫉妒。结果,神学上的分歧便成为权力斗争的导火线。君士坦丁堡主教聂士脱利强调基督的人性与神性同样真实、完整,两性的联合只是意志上的联合,他的口号:“我主张两性分开,但在崇拜中合一”。在关于马利亚可否称为“上帝之母”的问题,聂士脱利认为这是一个可笑的称呼,因为马利亚根本没生圣道,只生了基督,所以应改称“基督之母”,这才把基督的人性从神性中分别出来。聂士脱利的这种主张遭到对手亚历山大主教奚利尔的反对。

奚利尔为打击君士坦丁堡的教权,及其与他多处对立的安提阿学派,便于罗马教宗联合,并上诉皇帝提阿多修,谴责聂士脱利的教义。430年的罗马会议,以革除教籍警告聂士脱利,要求他放弃自己的主张,并接受“罗马、亚历山大和整个大公教会”的教导。奚利尔负责执行这次任务,他在给聂士脱利的信函中,竟附上十二条诅咒文,叫聂士脱利以及温和的安提阿学派分子都难以接受,并起来还击。为平息争论,431年罗马皇帝在以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定聂士脱利的教义为异端,认为聂斯托利犯了二性二位论的错误。但是会议对基督论的发展贡献不大,鉴于安提阿学派的基督论被定为异端,在安提阿主教约翰的领导下,东方教会的主教于433年制定一份“复合协议书”,433年的这分“复合协议书”,是431以弗所会议与451年迦克敦之间的重要连系。对迦克敦信经的制定有重要影响。奚利尔乐意接受附和宣言,同时表示愿意跟聂士脱利的后人进行和解。“复合协议书”的内容如下:

……我们承认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完全是上帝,也完全是人,由理性的灵魂和身体组成。按他的神性而言,他在万世之前由他的父所生。同样按他的人性而言,为我们和我们的救赎,在这末世为童女马利亚所生。按他的神性而言,他与父同质;又按他的人性而言,他与我们同质。因为两性的结合已经完成了,所以我们承认一位基督、一子、一主……。这“复合协议书”是以弗所会议与451年迦克敦会议之间的重要连接,对迦克敦信经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优迪克(Eutyches,又译优提奇)恢复一性论

公元444年奚利尔去世后,底阿斯古鲁(Dioscorus)继任亚历山大主教长,开始对“复合协议书”进行攻击,决心要不计一切代价,来恢复基督一性教义,克服奚利尔一时脆弱造成的妥协。当时年老的优迪克为修道院院长,此人用利奥的话来形容,是“被搞糊涂又不灵活的思想家”。他在主教长的支持下,优迪克强调:“我承认我主在联合前有二性,但在联合之后我只承认一性。”也就是说,他认为道成肉身的基督只有一性即神性,否认基督从人性讲“与我们同质(同体)”。在448年11月召开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上,他激烈地驳斥成了肉身的道有二性之说,但否认自己说过主的肉身来自天上之类的话。他最终被斥为混淆基督神人二性的异端,是瓦伦廷和阿波里那留的跟随者,并因此免职。

 

第三阶段:449年召开的强盗会议

  这次会议是由东罗马皇帝提阿多修二世449年8月在以弗所召开的,具体由底阿斯古鲁主持。会上优迪克组织反扑,推翻448年君士坦丁堡会议的决定,反对十多年来为大部分教会所接受的“复合协议书”,并对罗马主教利奥的三个代表携带的“书函”不屑一顾。罗马与亚历山大同盟遂告破裂。这次会议甚至宣称:“凡是教导二性者,都要受咒诅。”这样,使得所有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的神学家和教会领袖都被定罪。这种做法,被成为强盗行经,因此就有“强盗会议”之称。

 

第四阶段:451年召开的迦尔西顿会议

在五世纪中期基督论问题的解决,有一定贡献的就是罗马教宗利奥一世。他写了《利奥大卷》阐释了基督论,他的基督论是建立在使徒信经的基础之上,肯定道成肉身是历史的事实。耶稣基督的位格就是圣道的位格,他虚己成身并无损于圣道的全能,他的人性也没有被罪和死亡所胜。利奥明言,神性是与真实的人性结合,而两性的结合,不会产生混淆,且无影响个别的本质。基督所救赎的人性,就是他所取得的人性。

迦尔西顿会议的召开与信经的制定。451年教会召开迦克敦会议,即第四次大公会议。与会者有五百多位主教和罗马教宗代表。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制定合一的信经,以解决当前国内的神学纠葛。会议重申尼西亚信经为正统的信经,又确定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发表的信经。众主教将欧利罗写给聂士脱利的两封信和利奥给夫拉维安的书函(利奥大卷),列为圣典,分别打击聂士脱利和优迪克两派的思想。会议作出了重要的信仰宣告。信经的内容如下: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说,他与父同质,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晚近时日,为求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

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而并非分离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这一神学课题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回顾1500多年前人们对基督神性与人性的教导,目的是不再犯历史的错误。其实耶稣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的特殊身份是神所安排和预定的,早就是圣经所启示的。只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却是渐进的,不完全的,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亚力山大学派与安提阿学派所教导的只是真理的某一个方面。直到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的召开以及信经的制定,人们才有了比较清晰的基督论。

今天我们强调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在耶稣基督里面,和谐而完全、联合在一起,并非化合或混合。意思是说,虽然这两种性质联合在一起,但彼此没有增加或减少,也没有因此而产生既非神性,亦非人性,或者是半神半人的第三种本质。从神性上说,他是完全的神,从人性说,他是完全的人。因此,站在神的地位,他有赦罪的权柄,在人的地位上,他有代赎的功能。唯因如此耶稣有资格成为神和人之间唯一的中保,也因此耶稣是人类唯一获救的方法。

 

 参考书目:

1、 林荣洪著《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中国神学研究院 199511月再版 P155—178

2、 《教会工人培训手册》之《基本神学》第十章《基督的神性与人性》P364

3、 冈察雷斯著《基督教思想史》金陵协和神学院20028月第一版 P278——317

云南基督教神学院 版权所有 2017 www.ynshxy.com 滇ICP备17004955号-1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784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云(2022)0000030